“超越能力和责任的评判,构建我们理想的人生。”

黄治成

MHC-LP, He, Him

心理咨询师

擅长议题

心境障碍

人际关系

身份认同

童年创伤

自杀倾向

医疗保险

Aetna

Cigna

BCBS

咨询流派

人本-存在主义疗法

认知行为疗法(CBT)

叙事疗法

接纳与承诺疗法(ACT)

理性情绪行为疗法(REBT)

基于正念的干预(MBCT)

自费收费标准

$200

对于符合情况的来访者可考虑调低费用

咨询类型

个体咨询

语言

English

中文(普通话)

服务人群

青年(18-24岁)

成人(25-64岁)

老年(64岁以上)

执照所在州

纽约州

个人简介

也许你和我一样,沐浴在刻板印象里成长。

“年轻一代是温室里的花朵,养尊处优,吃不了一点苦。”每当有年轻人情绪崩溃、自伤自杀的时候,舆论里都有这样的声音。

“这么大了还喜欢这些东西,怎么这么幼稚?”兴趣爱好很难得到理解,仿佛喜欢一个和学习、事业无关的东西是有罪的。

“男生就应该主动一点承担责任。”;“男生哭出来是懦弱的表现。”;“普信男、直男真恶心。”我是顺直男性。在许多人眼里,男性身份给我带来了特权;在我眼里,它也给我带来了钻心的诅咒。

人生来背负枷锁。有些枷锁产生自久远的历史,世世代代传承下来;有些枷锁则是近代尚未愈合的伤痕,在运动中再次撕裂、催生新的疼痛。有些枷锁逐渐进入大众认知,反抗的意志形成汹涌的社会思潮;有些枷锁依旧隐藏在阴影里,如同带刺的荆棘缠住我们前进的脚步。

在自我意识形成之前,无处不在的枷锁已经作用于我们。几十年后,它们已经成为我们难以割舍的一部分。有些时候,我们甚至不理解自己为何焦虑不安、敏感脆弱、抑郁无助或是急躁暴怒,原因其实不仅在于当下发生的事情,更在于多年以来背负的枷锁。

有一些枷锁是无法摆脱的,因为它根植于我们所在的环境。有一些却主要存在于我们内心的角落,如果我们能看到它们,放下一些,将会轻松很多。

这就是我作为心理咨询师的愿景之一。

关于治成

您作为心理咨询师的成长道路是什么样的?

十分坎坷。

在中小学,我更像一个不会人际交往的书呆子,不懂得如何与人建立关系,如何让一段对话具备吸引力和价值。我在个人生活和朋辈咨询的训练里笨拙地学习和练习,觉察到自己身上的枷锁,然后用数年的时间缓慢地精进倾听和对话的技术。至今,我仍没有放下这方面的功课,通过反思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功力。

自我成长是维持专业胜任力的关键路径,我的成长道路也包含了对自己心理议题的探索和发展。前面对“枷锁”的思考便是探索的成果之一,结合接纳与承诺疗法(ACT)的核心概念“心理灵活性”,它给我带来了全新的开放视角。

比方说,我意识到许多信念源自过去,而不是当下自然产生的结果,更不一定是对当下处境有建设性价值的东西。比如,当我被他人以微妙的语气评判有“直男”特点时,我的脑子里自然浮现许多人对直男的负面刻板印象,并感受到一种深刻的恶意——这对我来说也是不好受的——然而,一方面,我的感受里存在过去的复杂经历带来的深远影响,就像创伤被激发一般,它并不意味着当下我正在被攻击并且受到了伤害;另一方面,对方的评判也不完全基于当下的情境,而是融合了ta因我的外表/行为所触发的记忆,产生了移情和投射。

当一个人感受到被攻击的时候,可能会自然使用心理防御机制来应对,大多数时候体现为否认、压抑/回避、解离等等,否认常常激化矛盾、引发争执,其他方式则常常导致双方的疏离。但如果能解开枷锁,就会看到其他的处理方式:也许我会说“被这样评论,我感到有些难过,是什么让你产生这样的想法?”

承认自己当下的感受是脱离过去枷锁的第一步,第二步则是试着看清当下到底发生了什么,更准确地理解问题:也许我的某些表现触发了对方的创伤,也许过去经历带给对方过于厚重的有色眼镜。我们既能处理当下的问题,也能够看见更加核心的心理议题,带来疗愈。

和您一起工作的来访者应该知道些什么?

我的工作方式是即兴的、创造性的,围绕此时此刻的真实体验展开。用更朴实的语言来说,心理咨询不是课堂或问诊,而是自然发生、水到渠成的对话。虽然我会视情况提供科普,但更加核心的过程在于我们合作对你的课题进行探索和研究。

对许多心理困扰来说,疗愈的关键不在于“解决”,而在于“体验”——充分地感受、理解、整合。例如,创伤、解离、依恋关系、存在性焦虑等议题,往往需要我们去看见那副“枷锁”的存在,体会它对生活的影响,不再回避它带来的痛苦,并温柔地修复它留下的伤口。

与此同时,另一个重要的工作方向是:如何减少那些可以避免的痛苦。这类议题包括焦虑、抑郁、完美主义、人际冲突等。我们拥有大量经过实证验证的干预工具,但真正有效的,是与你的节奏、性格与生活方式相契合的方法。这个过程就像尝试不同的乐器、演奏方式和音乐流派,最终找到那个你能自然坚持、并从中持续受益的“声音”。

您的理想来访者是谁?

我欢迎任何身份与背景的来访者,只要你愿意尝试信任我,我们就可以一起开始这段旅程。

曾经,我以为理想的咨询关系来自“天然的匹配”——彼此风格契合、沟通顺畅、进展显著。但随着经验的积累,我逐渐明白:“匹配”并没有一个可以衡量的预设标准。相反,过于僵化的期待往往会限制我们对关系自然发展的开放性与信任。真正重要的,是你愿不愿意走进这段关系,愿不愿意尝试、探索。

最终的成果,是由我们共同构建的。

您有什么不为常人所知的、心理咨询的“底层逻辑”?

有时,我们会围绕一个议题进行长时间的探索与对话,跨越许多节咨询,最终抵达一个看似朴素、甚至早已“知道”的结论。比如:“压抑自己的感受是有代价的”、“一段关系的问题从来不是一个人的责任”、“即使做不到完美,世界也不会因此完蛋”。

在旁观者视角里,这些时刻看起来平凡无奇,仿佛只是两个人感慨着人人皆知的道理。但对当事人而言,那一刻的意义深远——因为这个结论不再只是一个“知识点”,而是经过体验、挣扎,结合了情感的切身领悟。

许多枷锁,我们一开始就“知道”它们在身上,想摆脱却摆脱不了。这是因为许多认知来自于外界的灌输,而不是我们自己亲身探索产生的经验。只有当我们睁开眼,看清自己的心结是什么样的、怎么形成的,改变才真正开始发生。那时,知识才会变成智慧。

关于治成:延展阅读

  • 我的人生是逐渐从“有序”走向“混沌”的。小时候,我生活在中国的郊区,度过了田园生活一般的童年。后来,我进入私立中学、重点大学,在大城市里生活,直到现在。在这个过程里,我的认知不断破碎、重塑,这个过程虽有成长带来的喜悦,但也有许多挫折造成的痛苦。现在,我认为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混沌系统,没有人可以全面地观测它并做出准确的预测,因此也没有人能做出完美的决策,我们甚至无法客观地评估过去的选择。但生活就是这样,时间无法倒流,我们在自己的一叶扁舟上顺着水流继续向前,我们唯有握紧船桨,调整船帆,尽可能安顿好在滔天波澜中起起伏伏的小船。想要企及理想的生活,我们既要强化自己的小船,也要掌握应对湍流的方法,在这个过程里,我们既要增进对自己的理解,也要增进对现实的理解。

  • 我曾在人民大学开展一个关于“阶层流动信念”、“社会经济阶层”和“学习坚持性”的研究,通过调查和实验检验信念对行为的影响。选择这个课题,是因为我深深地感受到家庭背景、朋辈关系、社会思想等环境因素对个人有着巨大的影响。通过研学,我印证了自己的想法,也认识到相比起发现“大”的、“普适”的结论,我更追求“小”的、“深刻”的成果,相比起“认识”,我更想要“干预”。因此,本科结束之后,我放弃了保研学术型硕士的机会,开启了留学之旅。

  • 也许,我们有过一些相似的经历。为了自己的追求,我们可以忍耐无聊、抑制欲望、摒弃疼痛、一往无前,我们相信自己,也相信世界会回报我们,因此日复一日地坚持下去。但是某一天,我们却无可奈何地陷入人生空虚的大恐怖,身躯被日常琐碎缠住,心灵被情绪压力束缚,陷入困顿止步不前。此生如何安置我心?这样的问题终有一日浮现出来。我这里没有你的答案,只有一个同样求索的人,愿意听你分享一路的艰辛,并做你坚实的支持者。

和您的咨询师直接联络,预约一个为期15分钟的免费初始咨询。

我们坚信,来访者和咨询师之间的“化学反应”是妙不可言的!如果您有兴趣和某位咨询师一起工作,请您在下面的时间表里直接预约一个15分钟的初始咨询,TA将会在这个时间直接联络您。

请您悉知:术业有专攻,我们的咨询师团队无法直接回应您关于医疗保险的Eligibility问题。这是我们在下面的表格当中,要求您准确填写您的姓名、出生年月日以及保险信息的原因。我们的Billing团队会在收到您的信息后联络您的保险公司,核实我们是否可以接受您的保险。

如果对您的保险有任何疑问,请联络hello@with-me.org.